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和紧迫性

期次:第381期       查看:183

  中国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的自豪,中国遭受蹂躏的近百年是我们的屈辱。以史为鉴、“以天下为己任”,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了解在中国革命史上党和人民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对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忧患意识、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的信念和决心意义重大。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据调查显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内容和途径经受着新的挑战,呈现出民族责任意识淡薄、民族文化传统认同弱化、理想信念动摇的趋势。
  民族责任意识的使命感弱化。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方式极力渗透,无孔不入,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价值观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念,淡化了一部分人的集体观念、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甚至摧毁了他们对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信心。特别是大学生都处在思想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些大学生在这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带动下,人生价值目标选择上呈现出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在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矛盾时,重个人目标轻社会目标。物质层面的贪乐在短期效应上占据了他们部分时间和精力。
  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度下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和媒体等优势,竭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广播、国际互联网、书籍、刊物、广告等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并散布“西方文化中心论”。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侵蚀,本土文化、民族传统受到极大影响,许多民族语言、传统文化形式、艺术品种濒临灭绝,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动摇了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更加难以达到。
  个人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动摇。我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分歧。必须承认的是,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的最高理想,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仍有一定差距。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经济全球化就必须是西方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特点盲目追崇,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肆意放大,忽视正面宣传,却一味相信网络谣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没有深刻了解和认识,对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对我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认同度不高,这也叠加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
  发挥历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开展丰富生动的党情国情教育。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前苏联作家兼社会活动家哈科夫曾说“一个人,只有热爱、珍惜并尊重自己祖先积累下来的一切东西,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党的几代国家领导人领导全国人民用了30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200年走过的道路,把一个民族从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的境遇中解救出来,摆脱了屈辱、贫困和落后,走上了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定的生活。如果能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党和国家的发展,就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进而理性进行中西政治、经济、文化比较,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加强党情国情教育仍是推进大学生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
  拓展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大学阶段,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为主渠道,“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必要补充,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挖掘课余时间社会实践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观看爱国影片等直观、具体、生动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发挥积极健康的网络传播功效。习近平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通过网络立体平台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氛围,开辟以“中国梦”等为代表的特色活动阵地、充实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主动占领各种网络空间,吸引学生的兴趣、疏导消极情绪、凸显文化魅力。
  延伸贴近生活的爱国报国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是天职,爱国主义具体到当代大学生身上就表现为报国之才和报国之行,要把祖国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知识,需要才能。正如陶行知所说:“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这就必然要求大学生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发奋学习,增强本领。但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仅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则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要积极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历史教育若没有爱国主义的滋润就不易焕发,也不能有力量。因此,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是思政工作者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必然选择。(服装学院 曹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