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思路

———教育思想大讨论之经济学院篇

期次:第381期       查看:45

  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教育思想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学校教育之魂,也是学校教育具有前瞻性的表现,因此教育思想大讨论既是应学校发展之需,更是应学院发展之需。但如何通过这场思想讨论,促使学院创新方法,提升质量,激发干劲,乘势而上,是二级学院关心的重中之重。为此,记者专访了经济学院院长董继华、分党委书记熊少平、副院长段丁强、李正旺博士。
  1.此次大讨论对学院提出的工作要求是什么?对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哪些启示?
  熊少平: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对经济学院的要求就是解放思想,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思路。在学校进行思想大讨论时,学院多次召开了讨论会,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发展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金融分析师以及金融财务复合应用人才试点班为特色,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财税、金融、国贸和投资等社会经济领域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湖北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学院如何理解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在教育教学环节如何进一步提高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董继华:经济学的相关专业在学校的整个学科布局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学校具有明显的纺织特色,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作为人文学科,特别是经济类学科来讲,应该如何去体现学校的特色。对于特色,我们考虑的是要跟专业有所区别,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应该体现在教学计划的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外实训等本科教学所有环节中。特色的体现,主要是跟纺织企业紧密合作,充分理解行业人才需求特色,有针对性选择相关课程,并且为与校外企业合作培养做铺垫。
  3.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不足?如何顺势而为?
  熊少平、段丁强:学校的教育质量保障的“五评 ”机制应该说是非常有特色的,对于我们学院来讲,重点是要做好评教,评学和评课程这三大块。我们也有完善的激励和惩戒机制,但是对于质量保证机制而言,我认为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过分的把质量保证作为一个制度来建设,没有将它上升到一种质量文化,缺乏一些理念上的支持,我们希望学校能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更加注重去引导老师从内心有主动性地做好质量保障,而不是单纯的靠制度激励或者惩罚来督促老师或者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让大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去做好质量保证。我们要知道:人才培养的质量的评价应该是我们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也就是说,市场对我们学生的评价就是对我们教学质量最好检验。
  4.学院围绕“双向嵌入”做了哪些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改善?
  段丁强: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反哺专业群。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这两个标准时,充分考虑了行业的需求,吸纳行业管理专家、企业负责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充分考虑了行业特色;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与纺织服装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是如何管理和运行的。
  现在我们与企业合作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想走出去、要走出去,但是企业还没有充分的意愿说“我们需要你进来”。怎么才能真正的走出去,让学生得利、教师得利、企业得利,形成三方共赢的格局,我们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5.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段丁强:我认为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的挑战涉及到能力结构和教学模式两方面。对很多老师来讲,他们的理论知识十分丰富,但实践经验可能有所欠缺,那么未来,就需要我们对这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不应该固守课堂,应该走出去,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让我们的学生在企业中去锻炼这样的应用能力,我们也考虑在教师的管理方面做一些改革,比如:探索教师的分类管理、职称评审以及新体系的出炉等。
  李正旺: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应该走向社会走向企业,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同时,引入一部分的社会导师,他们对企业比教学人员更加了解,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企业的技能。
  6.在信息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学生对知识要求更多元更多样,学院如何具体应对?
  李正旺:微课,慕课等新教学模式从时间、空间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老师教学的难度。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要从对老师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对学习方法的讲授这两方面入手进行改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的讲授可能比基础的学习更为重要。
  如果老师不懂信息技术,在微课的设计方面可能就存在缺陷,如果技术人员不懂教学内容,在后期制作方面就存在瓶颈。所以,应该加大老师对于现代技术的一种学习,我也希望学校能够给我们这样一个平台,能够更好地为学校,为社会服务。
  7.如何看待经济学院教师在电视台发声?
  李正旺:5月17号,我参加了第一财经的《投资相对论》这一节目,这是我们院与第一财经频道的一个合作。实际上,去年我们学院也参与了武汉市纺织企业高级研修班,学校对于企业和社会的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高校的一种重要职责和功能,学校不仅仅是搞教学、搞科研,同样也需要搞服务,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地方性的服务型的大学,这项工作也是我们职责所在。
  8.目前经经济学院发展遇到哪些瓶颈?将如何应对?
  熊少平:我认为经济学院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瓶颈,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经济学院来讲,应该主动地走出去,引进优秀的人才来优化我们的师资结构,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科研水平。
  9.经济学院如何看待协同发展?又需要达成怎样的共识?
  段丁强:经济管理人才是纺织企业人才需求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提出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就是宽口径、强基础、重应用。如何体现宽口径?这既需要我们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为我们的学生提供该相关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我们的机械、纺织、艺术等学科参与进来,在学科思维方面形成一种融合;在应用方面,我们希望能够“走出去”,需要结合企业的管理实践,结合企业的产品定位和技术优势,我们应该扩大外围的这样一种知识的力量。(学通社记者 孙士龙 余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