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期次:第381期       查看:29

  今年初,学校发布《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方案》,希望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力争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厘清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促进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等方面解决几个共性问题,明确教书育人的正确价值取向。笔者就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人才培养的创新”问题,谈一点感想。不敢自专,抛砖引玉,并助力教育思想大讨论。
  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本科教育正在逐步由培养精英人才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是教育的灵魂,也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动力。而创新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只有对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才能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日本一些高校开设“创造自习科目”。学生首先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学会掌握表象知识,再通过“发现问题、自我学习”的创造性教育课程来激发学生获取表象的内在动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对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现自主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培养模式的创新就要摒弃旧的教育观念维萨信用卡创始人迪伊·霍克曾说过:“问题永远不在于如何使用头脑里产生崭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而在于如何从头脑里淘汰旧观念”。换言之,培养模式的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具有淘汰旧观念、建立新观念的教育思想。寻找创新性的思想,不只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需要全体师生一起加入大讨论。首先,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向前发展,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敢于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与创新。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思想上和教育工作中永葆青春与活力。其次,我们要借鉴国内外各高等院校成功的新型教育模式,大胆尝试,并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找到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最后,通过全员参与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确定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向,并安排好各项工作,使教育模式的创新落到实处。
  武汉纺织大学特色教育模式的创新针对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落后、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笔者就武汉纺织大学特色的教育模式的创新提出如下措施:
  改革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把教学建设和“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相结合,确定我校“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的学科发展方向和科技研究的创新目标。针对我校服务纺织产业链的办学使命,以“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来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与纺织产业的耦合度,将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意识全面系统地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拓宽专业口径,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我校的专业设置模式,立足于现有的专业模式,建立适合我校独有的“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特色专业设置模式。我们可以调整专业分流的时间,扩大专业口径等方面进行改革,让学生在进校后有充分的时间发掘自己的潜能与兴趣,自主选择专业,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就如美国的人文科技相结合的自由教育课程体系、英国的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和法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等一样,建立具有纺织行业特色的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和跨学科的教学培养模式。
  建设具有创新意识教师队伍在信息技术大发展,学生群体对知识需求多样化且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因此,教师应该解放自己的思想,在教学工作上不断创新,借鉴优秀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MOOC等。否则,即使教学条件改善了,由于教育者的头脑中未树立创新意识,仍然会去推行陈旧的思想观念,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实践基地。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句话揭示了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关键就是行之,即实践。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重视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课内外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已是国内外高校创新教育的普遍手段。日本的科技产业园,法国的实践教学基地等都促进了创新人才的成长。
  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的人才观,树立创新型人才观。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打造具有武汉纺织大学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我校创新人才培养和实现自主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武汉纺织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熊传溪)